雞捲為什麼叫雞捲,裡面卻是包豬肉

雞捲謎之名稱揭曉

雞捲這道料理名稱之謎,既複雜又富有地域文化色彩。雖然叫做「雞捲」,但令人意外的是,這道食物的主要成分並非雞肉,而是豬肉。這背後的原因,究竟是什麼呢?

首先,雞捲的名稱源自閩南語和台語中的「雞管」(ke-kńg 或 kue-kńg),這個詞直譯為「雞脖子」,指的是其形狀長而細,類似雞的頸部。這種命名方式反映了早期人們對食物形狀的直观描述。

在台灣,有關雞捲的另一種說法與食物的再利用有關。早年台灣宴席常常留有許多剩菜,為了不浪費,人們將這些剩餘的食材切碎,用豆皮包裹後油炸,這樣一來,「雞捲」的名稱也被誤會為由台語「加捲」(ke-kńg,意為包裹多餘食材)演變而來。

然而,經過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,「雞捲」的名稱被發現與另一種解釋相符,即源自其外型。在福建地區和台灣,這種食物由於其獨特的長條形狀,讓人聯想到雞的頸部,因此被命名為「雞捲」。

這道菜的製作方式多樣,最初可能使用的是網紗油(一種豬內臟的薄膜),使其外觀酷似雞脖子。雖然如今多數地方已改用腐皮來製作,但名稱仍保留了下來。

雞捲的歷史和文化意義深厚。從福建到台灣,再到東南亞各地,這種美食不僅令人口齒留香,也承載著一段跨越時空的文化記憶。儘管主要成分是豬肉,但「雞捲」這一名稱已深植人心,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象徵,講述著一個地區如何透過食物連接過去與現在。

請參考此篇新聞https://n.yam.com/Article/20240503801292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